足迹
重生父亲晋升副国级的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55章 上车没门(第1页)

“小白哥,这怎么办?”李贝贝和张兰芳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愣住了。“怎么办?挤啊。”姜小白一手拎着一个大包,带头朝前挤去。“小白叔,那边不是车门。”李贝贝也提着行李使出吃奶的劲朝里边挤去。“我知道,这个时候想上车根本没门,只能够找窗户。”姜小白说道。三人费了很大的劲才挤进了车厢。“让一让,让一让。”姜小白把行李顶在身前,然后朝着座位挤去,身后跟着李贝贝和张兰芳两人也有模有样的挤着。三个人形成一个突击的小箭头,朝前挤去。好不容易终于挤到了座位旁,已经有几个人在座位上坐着了。“不好意思,这是我们的坐。”姜小白说着,拿出了自己的车票。“对不起啊,刚才太挤了,就先坐下了,这就让。”两个坐着座位的中年男人赶紧起身说道。“没事,没事。”姜小白也笑着说道。行李是不用指望放在行李架上了,早就被人占满了。这个时候的人们出门,那都是有多少东西带多少东西,大包小包的一大堆。像后世去上学,一人一个行李箱,去了学校以后再买洗漱用品,被褥枕头之类的学校自然会发。可是这个时候不行,被褥之类的都要自己带,还有换洗的衣服之类的,甚至有人还会带上一些干粮。“当火车开动的那一刻,我还没有意识到,从此以后我的故乡只有冬夏,没有春秋。”姜小白望着窗外的景色,突然想到了前世很有名的一句话,有人说这段话出自朱自清的《冬天》,有人说这段话出自吴英其的《故乡》。具体出自哪里的姜小白也不关心,反正拿过来感叹一下就好了。“小兄弟,好文采啊。”一旁站着的中年男人朝着姜小白举起大拇指说道。“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一个大作家说的。”姜小白笑呵呵的说道。中年男人凝聚在脸上的微笑慢慢的僵硬了,老子就是找个借口聊聊天,学生就是死板。“呵呵,小兄弟这是出门去……”中年男人迅速的转移了话题。“你听懂了刚才的话就应该知道,我这是去上大学,以后只有寒暑假能够回来,所以以后我的故乡只有冬夏,没有春秋。”姜小白认真的说道,立马把天聊死了。“呵呵。”中年男人把脸转到了另一边,我听懂你个锤子,我特么再和你说一句话我就是煞笔。姜小白满意了,我不想聊天,我就有能力不聊天。姜小白准备眯会,漫长的旅途,不用睡觉打发时间,根本熬不过去。“小白叔,你刚才的这句话是谁说的?”李贝贝一脸好奇的问道。“啊……”姜小白怔住了,看着李贝贝这孩子满脸的求知欲,实在是没有办法怼回去。而且这是自己侄女辈的,自己也得有点长辈的样子。可是关键是,这句话自己也不知道啊,中年男人听着又转过头来,似笑非笑的看着姜小白。别不是你个龟孙也不知道啊,我让你装,来啊,回答啊。姜小白撇了中年男人一眼,轻咳一声说道:“这句话的具体出处已经不可考究……”姜小白一开口,中年男人就愣住了,玛德,“不知道”三个字还能够这么说。“有人说这句话出自朱自清的《冬天》,有人说出自吴英其的《故乡》,不过出自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体会作者当时求学的心情,当我们打起背包,怀揣着对未来的梦乡,独自远行,走过的路越来越多,距离故乡越来越远……”姜小白说着,周围的喧闹声慢慢的低了下来。在火车上的不管男女老少,都是要出远门的,多多少少的都能够体会到这种心情。再加上正是开学的时候,火车上不少人都是学生,还有学生的父母。听着姜小白的话语,不少人都回头朝着故乡的方向望去,甚至还有人偷偷的掉下了眼泪。李贝贝和张兰芳更是眼睛红了。“父母在,不远游,可是我们很多人都做出了游必有方的决定……”姜小白继续说着。有些人听的似懂非懂,但是却也大概能够明白。“当我们慢慢的长大,父母慢慢的变老,我们一回头,看见的是故乡的依恋,是父母对儿行千里的担忧和牵挂。”姜小白说完,车厢里静静悄悄的,半晌后,响起了“啪啪啪”的掌声。“小兄弟,说的好,说的好啊。”“小兄弟,你说的太对了,真的就是这么回事。”不少人出声说道。“一点拙见,让大家见笑了。”姜小白拱拱手说到。一旁的中年男人有点想承认自己是煞笔,再和姜小白说两句了,说的实在是太好了。“我是考上了大学,去津门上学的,你说的特别的精彩,也出了很多学子的心声。”姜小白附近的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道。周围的人一听是大学生,顿时肃然起敬,大学生啊,了不起啊。于是纷纷打听是哪个大学的,说话的学生也是很高傲的说出了自己的大学。慢慢的车厢里又开始嘈杂了起来。火车缓缓的朝着京城驶去,这个时候的绿皮车还没有提速,像蜗牛一样爬行在铁轨上。而且每到一个站都要停,火车是这个时候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每经历一个站点,对于火车上下的人们来说都是一场战争。而姜小白知道,未来的火车会越来越挤,尤其是当农民工这个职业正式的登上舞台以后。每年的春运都是一场战争。对于火车上的人来说,拥挤,异味,都不是最难受的,最难受的是上厕所。人多,行李多,整个过道都占满了,想去一次厕所,那就得翻山越岭。天色慢慢的黑了下来,车厢里也安静了下来,除了火车驶在铁轨上发出“况且,况且”的声音,就没有其他的声音了。姜小白也爬在小桌板上,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