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第1页)
公元二百八十年,雄踞江东的东吴终于走到了尽头,在洛阳深宫中的司马炎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不已。这一年,西晋的国号定为太康,正如这个国号一样,天下终于终止了战乱纷扰的局面。三国一统,从此四海升平,史称太康之治,又用了两年时间,人们的生活才渐渐恢复了生机。与此相反,在这片喧嚣的尘世东北部,有片数千里方圆的原始森林却象个世外桃园,亘古以来就没受过任何打扰,默默地注视着世间的沧桑剧变。这片森林东、南两面都是浩渺的大海,偏僻的地理位置,凶险的特殊环境,让这里少有人涉足。就是居住在附近的人们也只是在森林的边缘地带靠采伐、打猎、采药为生,根本不敢进去太远,因此,没人知道这片森林深处到底是什么情况。胆大的猎人说过,他们只进去十几里深,就开始遇见豺狼虎豹毒蛇猛兽了,而且,树木遮天蔽日,别说打猎了,就连方向都常常弄不明白。这样的始原遗留当然凶险无比,连外围都有那么多豺狼虎豹,腹地就是有上古凶兽也很自然。实际上,真正的腹地什么样,或许就是那些生活在森林最里面的野兽也不太清楚。这是因为,大海飘过来的大量水气积存在森林腹地难以流动,所以,真正的森林腹地浓雾长年不散。浓雾中,造物主竟然鬼斧神工般建起一片才方圆数里的崇山峻岭,山石嶙峋,陡峭无比,象铜墙铁壁一样围成了一圈。除了能飞的鸟,那里就连野兽都无法进去,山里由于环境的极度特殊,造就了特殊的景色。不大的山谷,山石秀美,湖影婀娜,峰峦玲珑,曲径通幽,如果人间有仙境,那么,指的或许就是这里。当年范蠡功成名就,退隐江湖,如果知道此地,也不必五湖泛舟了,可此地再好,范蠡又怎么可能发现?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世间万事万物,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因此,“理可理,亦可非常理”,也就是说,世上不能以常理度之的事常有,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谷中不仅有人,而且,还是大晋的子民。这些大晋的子民象当年的范蠡一样,并非流浪漂泊,生活朝不保夕,而是过的非常惬意、非常滋润。一座座由粗大、厚重的石木搭建的房舍依谷中央的湖水而建,背山面水,一间间房舍完全掩映在丛林之中。房屋的外观和样子有些老旧,却绝不破败,似乎是一二百年前的样式,建得异常坚固,可见当年绝对花费了不少心血。这样的地方、这样的宅子,有那么一户已经不简单了,可这里却足足有十几户。每一户,都有四五间房子,住着两个大人,还有八九个未成年的男孩,奇异的是,这些人还都来自不通的地方。但是,除了三户姓李外,其它人都姓王,李家人象王家人一样,来这的都是通族的嫡系族人。这些资质不错的未成年男孩,从小就被送到这生活,只有成年后才能出去,是经商,还是从仕,由家族根据每个人的能力、表现,统一安排。据说,这里的一切都是当年王家的祖先搞的,因为李家的祖上和王姓的祖上交深莫逆,而且,还是什么姻亲,所以,李姓的嫡系才一通跟了过来。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这些人并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王家的祖训就是这么要求的,而且,还要求他们出去后,也要保持低调。如此大费周章,不遗余力地将后人隐藏在森林腹地的秘境中,绝对有着特殊的原因,也绝对隐藏着特殊的秘密。所以,这两家的子弟虽然不知道原因,但也都知道保密的重要,出去后从来不跟任何人透露童年的经历和祖上的来历。这些人一代代就这样,在这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人织布、缝衣,但衣服和家居用度根本不愁。绝不奢华,但什么季节穿什么样的衣服,都安排的妥妥当当,包括饮食也是这样。除了时令蔬菜需要种植外,他们还会定期打鱼捞虾,捕捉一些兔子、山鸡等小动物,其它东西都是外界定期送进来的。可以想象,要保证一百多人的生活起居,日常消耗绝不是个小数,没有强大的后盾是断断无法支撑的。在漫长、动荡的上百年岁月里,能够一直保持着这么庞大的力量,王家人显然不是寻常百姓。这些少年在这并不仅仅是生活,他们还特别重视学习,这里有自已的私塾,私塾甚至还有一间专门的大房子上课和藏书。藏书相当丰富,什么四书五经、山野异志,野史经典,应有尽有,有些书籍甚至还是孤本。孩子们的生活以学习为主,劳作为辅,由此可见,王家绝不单单是为了保护子孙,更是为了培育后代。行非常之事者,必是非常之人,这个王家必是一个非通凡响的家族,他们的先祖必非凡人。私塾对孩子们的要求很严格,晨起上课,直到午间才结束,下午和晚上则由孩子们自已与家长安排。不过,先生每天都会布置作业,不完成任务,第二天显然不能过关,这位先生对学生们的要求很严格。这里的孩子们绝对没有山野孩子们的那种野性,反而,举手投足间,甚有规矩和礼貌。私塾的先生是李家人,年龄大概在四十岁上下,一表人才,长相秀气,学问不错。上午教完了孩子,他就回到自已房间,伏在窗前书案上,沉浸于自已的写作之中。旁边书柜里,是一摞摞完成的文稿,都是用规整的汉隶小字写就,整齐地放记了整个书架,显然,他写的是一部宏篇巨作。当下正是初秋时分,空气格外清爽宜人,伴随着外面知了的鸣叫和孩子们的嬉闹声,只见他笔走龙蛇,写作进行的甚是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