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吞噬星空境界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篇 第五十二章 铸就威名(第1页)

朱氏厉声道:杏林观求的,多少人都在那求保胎丸,保生男丁!都怪这个天煞女,她还要害多少人才肯罢休!  害了冯文生,本该是秀才郎的,现在发配边关。害了冬月,本应该嫁给文生,生个一儿半女,做秀才娘子。  都是她从中挑拨,冬月才猪油蒙了心,去告冯文生。现在好了,落了胎坏了身子的女人,一辈子都嫁不出去,白养这么大子!  如今又害我孙子,要不是她这个天煞女沾染,好好的孩子怎么会变成怪胎  朱氏越想越怒,看沈冬素的目光似欲喷火,伸手要来打沈冬素,被沈爷爷拦住:  少在这发疯!老二媳妇怎么样了  朱氏又瞪了沈冬素一眼才道:她没事,休养休养就好了。  沈冬素伸头喊青牛:你娘怎么样  沈青牛咚咚跑出来:我娘一直哭。  沈冬素对沈爷爷正色道:我要进去看一眼二婶。  沈爷爷护着她到房门前,她才要进,就听王金花在里面吼道:  滚!都是你这个天煞女害得!  她二话不说转身就走,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但像这种易引发医患矛盾,人家恨不得你死,你还巴巴跑去救的,纯属脑子有病!  最后善意提醒沈大志一句:最好请个大夫看看她,别落了病根。  沈大志同样瞪着她,可当着父亲的面又不敢骂沈冬素,扭过头冷哼一声道:  用不着你管!你离我家远点就行了!  沈冬素扶着沈爷爷回去,路上沈爷爷怕她心里委屈,安慰道:  有些人就是这么不识好人心,冬素别跟他们一般见识。  沈冬素轻笑道:我只求问心无愧,该我做的我都做了,至于旁的,就看天意了。  她默默记下杏林观这个名字,准备私下打听一下求保胎丸的事。  打听消息就得去镇上,翌日她进镇置办新房家具,特地来到大麦的酸辣粉摊位。  大麦已经租了一个布庄的门口,搭了棚子,能摆三个小桌子。晚上把东西和小推车放在布庄,省事又省时。  雪一下,寒冬来临,吃酸辣粉的人就更多了。  大麦现在每天卤一百个鸡蛋,都能卖完。跟冬素笑道:  我和娘算了算,卖到明年开春,就能租个小店面了。  到时候你教我做羊肉泡馒、鸡汤面饼,小店还算咱俩家合开的。  沈冬素笑道:行!那不用等明年开春,你得空就在镇上转转有没有合适的店面,租店的银子我来付。  咱不光卖面,我再教你一道新吃食,咱卖米粉。  聊完生意,她才道:往来吃粉的人你打听一下,有没有听说过杏林观保胎丸的事。  悄悄地打听,哪家人孕妇吃过生了几个孩子孩子的情况怎么样  大麦点头道:行!这往来食客,我不跟他们打听事,他们也像倒豆子一样说着闲话。  我娘又爱跟客人闲聊,且等着,打探到消息我就去你家寻你。  当天傍晚,沈冬素特地等在跑边,等到丁启的驴车,将同样的话跟二姨母说一遍。  二姨母爽快道:行,这算什么事,你还巴巴跑来等我!冻着了吧  来,这里有袋红豆包,拿回家和仲阳几个一起吃。  二姨母在车上等着,让丁启和冬素一起去沈家,再装五十斤红薯粉。  路上丁启有点忧心仲仲地跟沈冬素道:  最后有个男人一直关注我们的摊位,我们换了几个地方摆摊,他都找了过来。  悄悄跟蒋婶不知道说什么,蒋婶很生气。她准备让我和姐姐守着摊位,她不再到县城了。  沈姑娘,你知道出了什么事吗  沈冬素摇摇头,她决定回去问问蒋氏,先有阿沅姐不能出门,接着二姨母也不去县城了。  别二姨母家真招惹了什么人啊!真惹了事到也不怕,就怕二姨母要面子,不肯跟旁人说,非要自己扛过去。  到了沈家,一听二姨母要五十斤红薯粉,蒋氏就急了:  没有那么多啊!昨天那个贾厨子订了一百斤,银子都付了,我也没做出来。  先拿十斤去,明天再来拿。  趁蒋氏给丁启装红薯粉,沈冬素给丁启煮了碗热糖水。  送他走的时候叮嘱道:有什么事你及时来寻我。  回来就听蒋氏愁道:这可怎么办你大姨母明天也该来拿红薯粉,你二姨母也要来拿。  那个贾厨子还差他一百斤,你小盼哥还说青山学院要买一百斤。  统共就那几个人,村里的红薯都收完了,熬夜也做不出来了啊!  沈冬素无语道:村里红薯收完了,不会去别的村收吗不会去镇上买吗镇上天天都有摆摊卖红薯的。  统共就那几个人做,你不会多招点人手吗村里闲散的村妇那么多,一天几文钱还管两顿饭,哪一个不想来干!  蒋氏讪讪地道:摊支大了,买红薯、置工具、请人力,不都得钱!  咱家的钱还得买新房子的家具,买过冬的米炭,我可不敢这么旷花。  说到底还是胆子小,生意送上门也不敢做大。穷惯了,钱赚到手上,就舍不得花出去。  沈冬素轻叹一声,晚上的时候当着沈父和沈爷爷的面道:  红薯粉的生意要做大,咱们搬到新家后,牛棚先别推,改做作坊。  母亲一人管不了作坊,父亲,反正水车开春才要做,你先帮母亲一起管作坊。  沈父有点迟疑,他一条腿,走哪都引人瞩目,实在不想走动。来干活的又是村里的妇人,他怎么管  沈冬素又道:如果父亲不想管,母亲一人又管不过来。那就给爷爷管。  蒋氏忙道:我和你父亲管!冬素你给个章程,我们怎么做  她可不舍得给沈爷爷,现在红薯粉赚钱是她拿着,沈爷爷来管,赚了钱是沈爷爷的私房,以后留给小虎和小满怎么办  这个生意她要独占着,以后传给儿媳妇,再传给孙媳妇,谁也别想抢走!  沈爷爷丝毫不在意,比起王金花,蒋氏已经算好的了,就是心眼小点,沈爷爷也不会挑剔她。  如此,我来说,仲阳你来记,以后你休沐时帮母亲理账。  首先是红薯原料要备足,最少准备一万斤,放在咱新家的地窖里。  万一接连下雪,收不到红薯,大麦姐和阿沅姐的酸辣粉的生意都会断。  然后再招二十人,十人磨红薯,十人做粉。  再有如果村里人也想摆摊卖红薯粉,可以!但不能在镇上,得去附近别的镇。  条件跟给大姨母和二姨母的一样,咱们出调料和粉丝还有小餐车,所得利益五五分账。  蒋氏急道:咋能跟你俩个姨母一样呢这咱不亏大了!  沈冬素便跟他们算账,卖酸辣粉比卖红薯粉要多赚三成!  并且沈家只要掌握底料和粉丝做法,越多的人出摊卖酸辣粉,沈家赚的越多!  蒋氏似懂非懂,仲阳却明白了,拍着大腿道:大姐这主意好啊!  四方镇子都吃惯了酸辣粉,那来买红薯粉的人就更多,咱家就赚的更多。  沈冬素真的不想把心思放在红薯粉上,决定这一次把作坊的框架搭起来,流水线作业法教给蒋氏,以后她就不管了。  村里人都熟,挑工人的时候挑老实本分的。那些好吃懒做的别要,花花肠子的也不能要,会把秘方偷学去。  虽然这红薯粉的独门生意咱家也做不久,但能多做一个月是一个月。  等沈记红薯粉的招牌打出去,别人就算学会做法,咱家也是正宗。  沈爷爷笑道:挑工人的事我来,我好歹还是代言人,总得干点活。  这个蒋氏没话说,沈爷爷是村长,他亲自挑人,村民也不敢有歪心思。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翌日一听村长家要挑二十个短工,全村老幼都奔向沈家。  有人哭求,有人说尽好话,有人拉关系,有人卖惨,有人送礼,都要来沈家干活。  其中哭最大声的是瞎了眼的沈三婆,她儿子和儿媳早早离世,留下一对年幼的儿女。  一家三口就靠几亩薄地勉强度日,沈三婆哭着说,今年他们吃最饱的一顿饭,就是沈家上梁那顿饭。  她家已经没米下锅,三人吃了几顿干芝麻叶,两姐弟快要饿死了。她不要工钱,只要管饭就行了。  沈冬素看那对姐弟,干瘦干瘦的,衣衫单薄,一双磨平了底子的单鞋,还破了洞。  姐姐最多十二、三岁,弟弟八岁左右。两人拘谨又胆怯地站在门外,听奶奶在里面又哭又求。  沈冬素忙去煮糖水,把他们带到小木屋,让他们喝糖水暖暖,又把昨晚剩的两个豆包烤给他们吃。  她穿越至今,沈家的麻缠事还没解决完,哪有心思看村里其他人。  这会回忆一下,不得不感叹一声,怪不得沈家盖个新房子,全村都跟过年一样热闹。  之前沈家大房被赶出来住牛棚,还不是全村最惨的,还有两家住窖洞呢!  房子前年被雪压塌了,至今没盖起新房,一家几口人挤在专门为看果园挖的窑洞。  像沈三婆这样的孤寡之家也有好几家,还有一个没了一只手的猎户,带着儿子独自住在沿山的草房子里,也是沈家村的人。  上梁宴父子俩来了,送了一只狍子,默默吃了席就走了,但今天没来。  沈爷爷这个村长,肩上的担子有点重啊!  新房子的院子里吵吵嚷嚷,吵了一个多时辰,也没挑出二十个人来。沈爷挑了这个,哪个哭,选了那个,这个闹。  沈三婆对全村人哭,是想让她的孙子孙女饿死,绝他家后吗  住窑洞的两户直接让孩子跪在沈爷爷面前,求老村长给条活路,他们大人能熬过寒冬,实在怕孩子熬不过去啊!  沈爷爷那个为难啊!非常后悔直接在村里说这事,应该悄悄跟选中的二十人说的。  蒋氏对别人的苦难丝毫不心软,沈家之前更苦!她都要卖女儿了,你们好歹不用卖女儿吧!  斩钉截铁地说,就要二十人,多的不要!再吵吵下去,一个人都不要了!让她娘家子侄来干!  沈父急的满头汗,都是乡里乡亲的,谁家有事都会搭把手,落下那一个他都于心不忍。  最后沈冬素给沈爷爷出主意,让各家自己决定,一家只要一个人。  算一下全村有四十八户,除掉沈家大房和二房,还有四十六户。  蒋氏一直在旁边说人太多不行,沈冬素一锤定音,四十六人全要了!  蒋氏负责出二十人的工钱和伙食,剩下二十六人的份,她来出。  都没等第二天,当天这四十六人就来干活。沈三婆家是姐姐留了下来。  蒋氏说像这样的半大孩子,工钱比成人少两文,成人一天四文,孩子一天两文。  就这村民们也是感恩戴德,好几家还对沈爷爷磕头道谢。  沈三婆的孙女叫沈小暖,这姑娘非常勤快,生怕因为自己年纪小,干活比别人落后,蒋氏不要她了。  她负责磨红薯,磨的极快,手冻的通红也不停,大人磨多少,她磨多少,虽然少领了工钱,可干的活一点也不少。  另外几个半大孩子也一样,生怕蒋氏赶自己走,非常卖力。  在沈家干活又暖和,还有热糖水喝,有饭吃,有工钱。天下再找不到比这更好的地方,谁也舍不得走啊!  晚饭的时候,沈冬素发现这姑娘悄悄把自己领到的那份饭,倒进竹筒里,明显是准备带回家一起吃。  然后她又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是这么干的!有几个没带竹筒的,直接跟蒋氏借碗装回家。  这天晚饭的菜是油渣炖粉条豆腐配黑面饼,豆腐是之前她跟卖豆腐的人订的,到现在每天还送一车来沈家。  沈家的黑面饼加了猪油和盐,不是盐泥,是褐盐,比别人家就软鲜多了。  冬天天黑的早,蒋氏为了省蜡烛,黄昏时就煮好晚饭,工人打好饭就放工。  这天晚上,整个村子除了二房,家家都飘来油渣豆腐的香味。  那半碗菜拿回家,加开水一煮就是一锅汤,加点碎面饼,一家四口都能饱食一顿。  蒋氏念道:以后管饭不用吃这么好!豆腐隔三差五一顿就行了,不过年不过节的,哪能天天吃豆腐!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