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奸贼,吃老夫一拐杖!(感谢南粤蛮龙的盟主)(第1页)
送走了匈奴使者,刘盈有些困惑,他问道:"陈侯为何不允呢停战议和,这对两国来说,都是好事啊。" 陈平沉默了片刻,看向了曹参。 冒顿派遣使者前来,并不是为了议和,他是为了能安心的对付月氏和丁零,顺带着解决唐国的问题。如今匈奴两面作战,没有办法去对付大汉,而唐国又一个劲的给匈奴捣乱。 困扰冒顿最大的问题,就是匈奴人太少了。如今冒顿麾下有数百万的游牧之民,但是,其中匈奴人只有几十万,匈奴的领土是非常庞大的,冒顿为了控制麾下的各个部族,将匈奴人安排到各地担任王公,逼迫这些胡人用匈奴的语言,遵循匈奴的风俗。 将数十万人洒到这么庞大的领土上,每个地方的匈奴人其实都不太多,在唐国接壤旳位置上的匈奴势力,是原先的林胡和一部分被征服的东胡,而看管他们的匈奴部落只有万余人。 唐国时不时就外出,杀死那些地方的匈奴人,甚至还用粮食布匹来跟那些被征服的林胡人东胡人来买匈奴人的首级。 这确实引发了匈奴内部的混乱,看管其他部落的匈奴人跟当地的胡人关系愈发的恶劣,常常出现有胡人割下主人的首级逃到唐国的情况。 这唐国也是来者不拒,对那些胡人也没有迫害,只要是来投大唐的胡人,都能成为大唐的百姓,分布在上郡云中等地,受到大唐的庇护。 匈奴人本来就不多,哪里经得起唐国这样割。 另外,就是月氏等部落的问题,自从大唐开始大力的支援月氏,提供武器粮食,接纳老弱之后,月氏的战斗力提升了很多,匈奴想要啃下来,也得崩牙齿,最要命的是,月氏给了其他部落另外一条路。 匈奴欺负我们,我们可以去投大唐啊 因此,匈奴周外乃至是内部的部落,都曾偷偷派人前往唐国,想要跟唐国取得联系。 这让冒顿无比的头疼,他不得已的改变了平日里的铁血作风,开始采取半怀柔的政策,安抚国内部族,若是这些部族都跑完了,那他这个草原上的天子,真就成了虚设。 陈平一眼就看穿了冒顿的想法,只是,他并没有说。 冒顿以礼相待,要求和平,陈平知道,若是此刻自己痛斥匈奴,反对议和,那他真就成了群臣们的讨伐对象....冒顿的计策,不就是想让唐国变成开启战乱的罪魁祸首,让他成为被群臣讨伐的对象吗以后冒顿开战,也能假借唐王无礼的名头来宣战,进一步败坏唐王的名誉。 在全国都渴望太平的时候,谁反对,谁就是天下公敌。 陈平看着对面的曹参,对刘盈说道:"臣只是觉得,匈奴未必就是真心议和,故而想要听听群臣的说法。" 刘盈也看向了曹参,想知道这位国相的想法。 曹参冷漠的说道:"这是单于的奸计,是想要挑拨外王与群臣的关系,顺带削弱唐国,败坏唐王声誉...等他平定了国内之乱,就会对大汉动手。" 陈平闭上了双眼,不再言语。 听到曹参的话语,叔孙通最先起身,反驳道:"就算是匈奴的奸计,也是对大汉有利的...大汉百废待兴,正是需要恢复国力的时候,只要能有十年,不,五年的太平,大汉就能有足够的粮食,武器,战马,到时候,便不必再惧怕匈奴!" "对!" 刘敬起身,认真的说道:"当下大汉,一缺粮食,二缺战马,先前一战,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战马,五年的时间,足够我们培养出一支不惧匈奴人的骑兵队伍,到那时,攻守之势当变!" 在刘敬之后,又有数个大臣起身,都是支持与匈奴议和的,他们的说辞也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大汉以后的安稳发育,大汉目前不如匈奴,可要是有五年的发育时间,大汉即使不能主动外出讨伐匈奴,匈奴也不敢轻易来攻略了。 樊哙正要开口,赵尧却抢先说道:"舞阳侯不会为了获得爵位而无视天下百姓吧" 樊哙顿时说不出话来,赵尧又说道:"如今的大汉,虽有圣君,可青壮甚少,耕地荒芜,粮仓里没有任何积蓄,一旦遇到灾害,我们都要束手无策,如果能与匈奴议和,少派遣百姓前往边关戍役,减少对边境的粮食支援,全力治理国内...." 大汉的百姓是要时常去边关服役的,同时,守边将士们的粮食也是大汉的一大支出,每年用在武备上的钱比用在内政上的钱要多得多。 武将们顿时就说不出话来,殿内,迅速由议和派占据上风。 "够了!" 刘盈忽然开口,呵斥道:"诸公只说议和之事,却不提唐王之事,是想要独害唐王而安天下吗!" "陛下!臣等不敢!" 众人急忙大拜,叔孙通认真的说道:"这件事,并不能妨碍到唐国...更不会牵连唐王..." "你怎么敢哄骗朕!" 刘盈站起身来,愤怒的说道:"唐国难得有如今的局势,若是朕让他断绝与月氏之联系,遣散国内的胡人,这不是在削弱唐国吗到时候匈奴来进攻,你去阻挡吗!" "冒顿想要将战争的罪责都赖在长..唐王身上!若是朕允了,那天下人当如何看待唐王我们为何作战不是因为匈奴劫掠朕的百姓嘛!不是因为冒顿写信侮辱国母嘛!" "今匈奴巧言令色,想要将罪名都按在朕幼弟身上朕决不答应!" "冒顿想要议和那就先为朕母道歉!承认自己先前劫掠之行!战争是谁引发的,谁最清楚!" 刘盈气的脸色涨红,对着群臣便是痛斥。 群臣低着头,皆不言语。 叔孙通无奈的抬起头来,"陛下啊..." "朕不听!朕不议和!" 刘盈留了一句话,怒气冲冲的就离开了,只剩下大臣们面面相觑。 赵尧无奈的走到了叔孙通的身边,"陛下甚是宠爱唐王,只是,这件事对大汉有利无害啊...我欲再劝,可太后也很宠爱唐王...我担心...." 叔孙通仰头长叹,迟疑了许久,咬着牙,"我去劝太后!" 赵尧一愣,惊讶的看着面前这位素有"小人"之名的重臣,他还有这胆魄 ....... 刘盈离开椒房殿,直接就回了甘泉宫里,看着曹皇后正哄着小家伙,他的脸色才好了一些,接过孩子,笑呵呵的抖了起来,皇后却看出了天子的心情并不是很好,她好奇的问道:"唐王又做了什么事" "不是唐王,是匈奴!" 刘盈便将朝中发生的事情说了出来,又愤恨的说道:"朕险些被冒顿欺骗,若不是陈侯提醒,朕就犯下大错了!冒顿恶毒,居然想要谋害长弟!" 曹皇后看着刘盈,感慨道:"陛下甚爱唐王。" 刘盈板着脸,认真的说道:"朕爱他,可朕也爱天下之民...朕绝对不会为了成就大事而牺牲掉任何一个人,哪怕匈奴不是要谋害长弟,就是想要谋害一个朕素不相识的百姓,朕也绝对不会允许。" "大汉之民,都是朕的子民,朕为天子,就要保护他们,若是匈奴要因此而攻打,朕亲自前往厮杀,哪怕战死沙场,朕也绝不做害人之事!" 曹皇后摇着头,轻声说道:"陛下心善....只怕群臣...不会就这样善罢甘休啊。" "对了,皇后啊,朕有一个想法..." 刘盈有些迟疑,低着头说道:"皇后啊...朕的幼弟建...自幼没了生母...孤苦伶仃的,一直都是宫女来照顾...朕想...这..." 看到刘盈这欲言又止的模样,曹皇后笑了起来,"陛下想将他接过来,让我为母来抚养他,让他跟祥一起长大" 刘盈小心翼翼的点着头,又支支吾吾的说道:"只是,皇后如今也很劳累...我那弟弟很听话的,很乖的...不会惹我们生气..." 曹皇后故作严肃的说道:"那可不行!陛下常年忙于国事,我照顾一个孩子就很累了,怎么还能再照顾一个呢" "啊",刘盈瞪大了双眼,不知所措。 曹皇后这才笑了起来,"哈哈哈,陛下还愣着做什么,去将建接过来呀!" "好!" "太好了!" 刘盈大喜,握着皇后的手,认真的说道:"不过苦了皇后了...朕会弥补的..." "陛下不要再说这样的话...我是陛下的妻...无论陛下想要做什么,我都会支持陛下,永远都这样..." 刘盈看着面前的贤妻,眼神里满是温柔,再也遏制不住心里的爱意,不由得凑了过去,正要亲... "哇~~~" 祥忽然大哭了起来,刘盈无奈的起身,骂道:"你这竖子,类谁不好,偏偏类你仲父!" 叔孙通此刻却坐在弟子们的面前,诸弟子坐在他的左右,听着他讲学。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曰:仲尼不为已甚者,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有的时候,一些违背底线的事情不能不做,做了是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做,有的时候,一些不能做的事情也必须要去做,做了是因为这是合乎我们想法的事情....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要句句守信,行为不一定要贯彻始终,只要义之所在,必定全力以赴!" 叔孙通讲完了这最后一课,缓缓起身,说道:"当今,我便有这样的事情要去做...若是我因此获罪,你们不要有怨恨,这是我自己想要去做的,你们要安心读书,光复儒家之学说,四处立塾,广招弟子,记住,教而无类,不要对学生太苛刻,不要收取太多的费用,不要私藏,不要去攻击儒家其他的学派..." 听到叔孙通的这些话,他的弟子们大惊失色,正要起身询问,叔孙通却皱着眉头,"我方才所讲,为何不去复习呢!" 众人急忙低下头,继续读书。 叔孙通并没有去跟家人告别,直接令弟子驾车,朝着皇宫行驶而去。 不久之后,他就坐在了吕后的面前。 "太后,臣没有什么才能,却位居三公,臣知道,这是因为唐王的言语,臣因此非常的敬重唐王,常常想着要报答他的恩情。" 吕后冷着脸,朝中出了什么事,她是知道的,自然也就知道叔孙通来找自己的目的,叔孙通刚说了一句,吕后便骂道:"您就是这样报答他的恩情嘛天下之事,难道都要怪罪一個十一岁的幼童吗!" 叔孙通急忙说道:"请太后明鉴,并非是这样。" "我儿尚未婚娶,难道要以匈奴之女为正室哪有这样的道理!" 吕后比刘盈还要生气,她怒气冲冲的说道:"再有献此言者,当处死!" 叔孙通吓得腿都开始抖了,他鼓起勇气,颤抖着说道:"太后,我儒家的弟子,在唐国深受重用,我与唐王,并无任何恩怨。" "当初冒顿写信侮辱太后,太后却不愿意作战,这是为什么呢" 吕后板着脸,没有回答。 叔孙通又说道:"这是因为太后重视天下的程度超过了对自己名誉的重视....如今跟当初何其相似啊,大汉有圣君,有贤臣,万众一心,所缺少的,只是发展的时间...只要有十年的安稳时日,大汉就再也不必畏惧外敌,匈奴也不敢轻易羞辱。" "太后是爱自己的儿子还是更爱这个天下呢" "我之所以敢来找太后,不是因为我不怕死,臣这个人很胆小,平生最怕死,我来找太后,是因为我知道太后不会杀我...太后乃大汉国母,虽爱幼子,却更爱天下...这件事,虽然会影响到唐王的名誉,却不会害他的性命,太后当初愿意忍受侮辱也不愿意轻易出战,如今为了幼子,又为何如此强硬呢" 吕后没有说话,只是冷冷的看着他。 叔孙通又说道:"我们都知道,战事并非是因为唐王,天下人不会责怪唐王冒然开战,后人也一定会知道唐王为了天下而舍弃自己的名誉,因此而更加敬仰他...请太后熟虑。" 吕后迟疑了片刻,缓缓站起身来,"匈奴人生性残暴,他们很快就会撕毁合约,再次动手。" "就算如此,天下人也知道了我大汉是不愿主动与匈奴作战的,若是匈奴再来,天下百姓定会无比的愤怒,也会明白战事的过错在彼,故愿为陛下死战。" 吕后若有所思。 "太后,请您下令,说服陛下,让他同意和亲,大汉需要和平啊..." 就在他们交谈的时候,忽然,刘长闯进了椒房殿内,他拍打着身上的积雪,骂道:"这天气,实在是...呦叔孙通啊你怎么来椒房殿了" 刘长大大咧咧的坐在了一旁,看着他们。 吕后说道:"是为了议和之事而来的...匈奴想要议和,以女嫁你。" "哈哈哈,就这事啊没事,阿母,应了他!答应之后,照常跟月氏联系,照常去砍匈奴狗头,我还能白得一个妻,这多好啊!" 刘长笑着说道。 吕后又说道:"只是,冒顿认为,战事在你,你若是如往常那样做,只怕天下人都会怪罪你。" "怪罪个屁,我唐国百姓巴不得有战争呢,打仗了还能升爵!" "这天下人可不只是你唐国百姓啊。" "啊阿母是说赵国这些的哈哈哈,他们怪罪又能如何但凡敢多说一句,我就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军功制!" 吕后摇了摇头,"我说的,乃是庙堂之众。" "庙堂之臣除了周勃,樊哙,陈平,灌婴,夏侯婴,曹贼.....之外,其他人都是酒囊饭袋!寡人根本不放在眼里!" "你就一点都不担心自己的名誉吗" "名誉那玩意能换几匹战马" ...... 刘盈坐在上位,愤怒的看着群臣。 刘盈从不曾如此愤怒过,在叔孙通见过太后之后,群臣就安心了,事实再次证明,群臣怕的不是他这个天子,怕的是椒房殿里的那位。在太后表示不会反对之后,群臣就更来劲了,他们直接联合起来,一同上奏,希望能与匈奴议和,换取太平。 曹参脸色漆黑,一言不发,他是反对这么做的。 只是当群臣都联合起来的时候,他这个国相,实在是无法站在皇帝这边,他必须要适当的把握好庙堂里的平衡,若是让群臣觉得他彻底倒向了天子,那他就不好再统帅群臣。因此,曹参在此时只能保持沉默,只是,他也一样的愤怒,目光很是不善。 陈平没有说话,他只是平静的看着群臣商谈,完全没有想要干预进来的意思,像他这样的还有以周勃为首的武将们,这些人大多也是低着头,不言不语。 "陛下,国事为重!太后和唐王都应允,为何陛下不允呢!" "是啊,陛下,唐王亲自上书,希望议和,为何您不许呢" 群臣开始发难,当初刘邦想换掉刘盈的时候,就是遭遇了群臣的围攻,连刘邦都无法战胜联合起来的群臣,更别说是刘盈了。 群臣仗着刘盈好脾气,纷纷上奏,让刘盈根本无法反驳。 "请陛下以国事为重!请陛下以天下为重!请陛下应允!!" 众人再次请奏。 刘盈浑身颤抖着,脸色铁青,一言不发。 就在这个时候,忽有甲士走进来,说道:"陛下,萧相在门外,请求相见。" "啊萧相" 刘盈大吃一惊,随即,脸色更加不好看,连萧相都来劝说自己了吗 "让他快进来!扶着他进来!" 奈何此刻天寒地冻,刘盈也不敢让疾病缠身的萧何待在殿外。 很快,萧何走了进来。 此刻的萧何,白发苍苍,身躯不再像先前那样笔直,他佝偻着腰,肩膀上堆着积雪,浑身哆嗦着,拄着拐杖,身边两个人扶着他,他连路都走不动了,只能一小步,一小步的前进,走的很是艰难。 群臣纷纷起身拜见,萧何耷拉着头,无比艰难的走到了刘盈的面前,正要行礼,刘盈却急忙说道:"萧相不必多礼!快扶萧相坐下来!" 赵尧开心的走到了萧何的身边,他知道,萧何一来,这件事就稳了,要知道,萧何是最重视大汉天下的。 "萧相,我扶你..." "蠢物!!!" 萧何猛地抬起头来,手里拐杖打在了赵尧的头上,赵尧痛呼,惊讶的看着萧何。 萧何愤怒的看着众人,骂道:"蠢物!蠢物!都是一群蠢物!曹参!你这个蠢物!" 被萧何一顿训斥,曹参却一言不发,只是低着头接受。 萧何看起来很是激动,他叫道:"谁让你们跟匈奴议和的啊!!月氏与大汉结盟,使得匈奴不得已议和,如今匈奴各部落都将大汉当作依靠,想要来投奔大汉,这是匈奴的灭顶之灾!你们这些蠢物,此刻与匈奴议和,是想要吓走那些本想与大汉联盟的诸国吗!" "匈奴强势,唯独大汉能击败他们,难道不拟定合约,匈奴现在就能来进攻大汉吗难道拟定了合约,匈奴就不会再来攻打大汉吗" "在这种时候,不展现出大汉的威严,让塞外诸国诸部归心,却还想着要什么议和!该议和的时候作战,该作战的时候议和!" "是哪个说要议和的!站出来!让老夫看看!!" 群臣沉默,没有一个敢说话的。 刘盈大喜,说道:"是御史大夫叔孙通之言也!" 叔孙通瞪大了双眼,看着天子,陛下,你这么做可有点不厚道啊! 可叔孙通还没有来得及解释,一个拐杖便砸向了他的头。 "啊!萧相,您小心啊,我自己来,您别伤着自己啊...您注意啊...我自己打行吗" ps:非常感谢南粤蛮龙大佬的盟主,我今天再多写一点,争取明天为两位大佬加更。 汉初我最喜欢的大臣就是萧何,真的,他前半生在创建大汉,后半生一直在为大汉奔波,一生为民,甚至冒着被杀的风险,劝说刘邦将园林借给百姓耕作,汉初所有利民的政策,都是他一个人拟定的,在他病死之前,他一直都在家里编写新律,忍着病痛,写完便死了....唉,大汉第一贤相。